數學課室中的表達與溝通-陳聖昌教授

為何表達與溝通能力是重要的

在數學課室中,要達成課綱中的能力指標-表達、溝通與分享,是件困難且實施不易的事情。主要原因有兩個,其一是考試領導教學的思維架構下,學生會「做」數學題目遠較會「說」數學題目更為重要;另一個原因是,現場多數的數學教師無法指導學生如何表達、溝通與分享,亦在教學進度的壓力下,沒有時間能夠指導學生。表面上,好像沒有從事這塊教學,似乎對學生學業沒有造成什麼太大的問題,然而,以長遠的學習來看,這其實是個很嚴重的問題。

為什麼會是個嚴重的問題呢?

第一個問題,是無法促進孩童往更高層的抽象思考發展。數學概念的發展,愈精緻且愈一般化的概念,其抽象成分的比例愈高,如果沒有透過適當的方式,刺激其發展高階抽象思維的能力,那麼孩童容易欠缺機會得到更好的成長。只透過教科書的內容來促進學生思維是明顯不足的,尤其抽象的代數概念,常因為缺乏良好的課程設計,無法引起孩童的學習興趣,更何況是讓孩童習得高階的抽象思維。有效且常用的其中一種方式,就是透過數學課程訓練與發展學生語言能力,例如讓學生回答數學問題或上台講解數學習題,就是在數學課室中常見到的教學方式。為何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溝通數學概念,能有助於學生發展高階抽象思維能力呢?原因是,孩童思維能力與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,透過語言能夠發展孩童的思維能力,而發展更高更完整的思維能力後,亦能使孩童語言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,因此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是彼此相輔相成的(Vygotsky, 1961)。

第二個問題,學生普遍缺乏良好且富有邏輯的表達能力以及與他人溝通的能力,造成他日繼續升學或就業上的障礙。然而可能的原因,是學生在學校課程中沒有太多機會練習表達與溝通能力,尤其是在數學課室中,更缺乏討論、溝通與分享數學知識與經驗的機會。學生學習數學課程,並不是要讓每個人未來都成為數學家,而是希望透過數學課程能夠培養學生一些基本能力,例如表達與溝通的能力,以便日後可以在社會上適應與發展。若是學生能夠將抽象的數學概念,陳述清楚且邏輯結構完整,那麼其他的一般概念對他們而言,就不會是太困難的事情。就達成這個目的而言,在數學課程中安排學生有表達與溝通的機會,就顯得十分重要了。

進行表達與溝通能力的訓練

既然在數學課程中表達與溝通能力是重要的,那麼應該要如何實施呢?實施的層面應該由兩方面來看待:如何訓練學生表達能力以及如何訓練學生溝通能力。首先,在訓練學生表達能力上,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機會來練習表達數學概念。若學生沒有太多表達的經驗,則建議從講解例題開始。因為解題工作是學生所熟悉的,因此這是學生的排斥性是較低的、較可以接受的改變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課堂上常常老師會找數學成績好的學生上台講解例題,但大多數的學生都沒有機會上台講解例題,以致於在做小組合作學習時,負責講解的同學不知如何清楚表達解題邏輯與概念,而聆聽的同學不知道哪裡表達不清楚的窘境,當然就很容易無法專注需要討論的問題或概念,於是乎小組合作學習就草草了事,淪為學生有很多時間做與課程教學無關的事情,例如聊天或寫作業等等。當然,老師能夠利用班級經營的手段,讓小組合作學習「看起來」有個樣子,但實際上不但學生從中能夠學習的東西有限,並且老師也會覺得沒有效果,最後還是回歸傳統的板書教學。究竟其中的原因,是學生不知道如何表達與討論數學,而老師也沒有對於表達與討論數學進行直接指導,造成學生無法提升其溝通與表達能力。

為了要提升全班同學溝通與表達能力,建議的做法是可以先依照不同數學能力,分配不同難度的題目給每位同學,並且透過小組討論,擬出一套最佳的講解方式,並且事前寫好講稿,相互練習與討論。接著,老師可以輪流讓學生在黑板上講解題目,如果有概念講解不清楚或解題思維不完整的地方,老師需要直接指正並且要求再說一次,除了可以建立完整的講解架構外,亦能讓全班同學瞭解哪些重要的地方需要說明,甚至需要補充相關概念,以幫助同學進一步得到瞭解。等到全班同學都講解過數次,熟悉講解的流程後,接著就可以進行第二階段-訓練學生溝通能力。仿照前面的步驟,但不同的地方在於概念講解不清楚或解題思維不完整的地方,改由同學來指正或提出建議,當然同學的指正或建議不見得正確,但是在互動中會產出一套協商溝通的模式-有些講解內容會保留,而有些內容會修正,進而協調出一套全班同學都可以接受的講解內容與方式。在這個過程中,學生會慢慢學習到如何發問問題、察覺別人哪些概念內容是講不清楚的,以及如何要求別人將講不清楚的概念,再次澄清與解釋,這些過程對於學生溝通能力的發展是關鍵且重要的。

實務的相關問題

有些老師會問說:「上課進度都來不及了,怎麼可能花這麼多時間來做這件事情?」或是覺得說:「與其讓學生講解題目,不如自己來講解比較有效率且清楚。」這些問題會產生困擾,但絕對不是無法進行表達與溝通能力訓練的理由。通常只有第一次的訓練會花費很多時間,因此會建議實施在寒暑假的輔導課或是其他非正式課程的時間,因為在這些課程的時間中,才不會感到有上課進度的壓力,讓老師可以充分利用來訓練學生表達與溝通能力。等到學生慢慢熟悉講解的模式後,再從正式課程中慢慢導入講解概念或題目的機會。無論程度好或不好的學生,可依能力來適當分配概念或題目給他們做表達,也許一開始不盡人意,但時間久了,你會發現學生具有非常大的進步潛力,講起題目來個個有模有樣,不但低成就的學生能夠藉此提升對數學的興趣與自信心,甚至有資源班的學生,跟班上成績不錯學生講解的一樣好,足見得經過良好的訓練,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是有莫大幫助的。而成績好的同學,經過這樣的訓練,也才會發現到因為講解時跳過太多步驟,並且也沒有考慮到同學的理解程度,因此導致同學聽不懂他的解釋。

再者,教師直接進行講解,當然一定比學生有效率且清楚,但是別忘了學生的注意力有限,很難將一整堂課老師講解的概念都完全吸收,也很難面面俱到符合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-因為每位學生在概念學習上遇到的問題不盡相同,透過表達與溝通的方式,不但可以讓學生發現其概念不足或不清楚的地方,更可以透過其他同學與教師的協助,建立概念或澄清概念,甚至更精緻化其概念,若是只有老師單一方面講解概念,恐怕很難做到十二年國教中差異化與適性化的教學。另外,讓學生以表達與溝通方式學習數學概念,才是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,亦才是符合建構主義的學習思潮。

現今的社會變遷一日千里,因此老師的教學無法一成不變,清楚的講述、佈題、解題、提問、引導思考等教學工作,對數學老師而言,這些都是教學的基本核心,但是除此之外,是否能夠採用多元的教學方式,如小組合作討論、數學探究、數學遊戲等等,甚至導入媒體科技協助學生學習概念,都是值得數學教師進一步思考與融入課程設計的方式。唯有多元的教學方式,才有較大的可能協助不同程度的學生,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,並且更重要的是,藉由這些課程的學習方式,才能讓學生訓練適應未來社會更重要的能力,如表達與溝通等能力,而不是只有學習數學知識與解題技巧。礙於篇幅的緣故,下一篇再細說如何使用媒體科技訓練學生表達與溝通的能力。如果大家在教學實務上有任何的問題,也請在下方做迴響與反應,我們可以一起討論看看如何更能有效的幫助學生來學習數學。

Posted in 數學教育.

發表迴響